为什么都不做印度市场?

和印度客户打交道,简直是场修行。不是刻意抹黑,而是这里的生意场藏着太多考验心态的暗礁,没点定力真撑不下来,下面宏鹏发就来说一说。

就说报价这关吧。你好不容易整理好报价单,字斟句酌地发过去,对方秒回的往往不是讨价还价,而是一句理直气壮的宣言:“Our company has strong strength. I need to purchase one thousand units. Can you provide free samples, including shipping costs?” 一千台的大单画着饼,却连样品的运费都想省,这种反差足以让初来乍到的供应商懵半天。

微信截图_20250801171323

签单前的热情更是让人招架不住。客户一天能发八遍消息追问进度,从 “合同什么时候签” 到 “货能不能今晚发”,催得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耽误了对方上市敲钟。可真等集装箱装上船,画风立刻反转 —— 电话要么无人接听,要么接通后就开始提各种离谱要求。今天要一份 “原产地牧师认证”,明天要 “原材料灵魂纯净度报告”,这些闻所未闻的文件能把人逼到怀疑人生。
更棘手的还在后头。货物到港了,对方突然变脸:“这批次有点瑕疵,打五折才肯清关。” 你要是不肯让步,集装箱就乖乖在港口滞留,每天的滞港费像计时器一样滴答作响。好不容易磨到对方松口,尾款又成了新难题,“下周一定付” 能从春天拖到冬天,财务追款的邮件能塞满整个硬盘。
时间久了,圈子里慢慢形成了潜规则:但凡接到印度询价,报价直接按原价乘以三到五倍。不是黑心,是得把那些看不见的损耗都算进去 —— 被拖欠的资金成本、处理突发状况的人力投入、还有那些深夜里为了清关文件熬红的眼睛。
都说印度市场潜力巨大,但真要在这片土地上扎根,光有商业头脑远远不够,还得有颗能扛住风浪的心脏。毕竟在这里,每一分利润背后,都藏着数不清的周旋与忍耐。
上一篇
下一篇